临行前,她在屋前种下一株新梅树,根部埋入一枚存储芯片??里面刻录着X-01的所有公开数据,包括#112与#113词条源码。
“如果你回来,请记得这里永远有你的位置。”她轻声道。
出发那天,山谷再次亮起点点灯火。人们自发聚集在路边,有人递来自制的干粮,有人送上祖传的陶罐,还有孩子踮起脚尖,塞给她一张画着笑脸的纸条:“姐姐,给天堂的叔叔阿姨带句话:我们很想他们。”
香菱一一收下,眼眶发热。
她踏上旅途的第一站是非洲萨赫勒地区的一座难民营。那里常年干旱,粮食短缺,许多家庭被迫分离。孩子们甚至不知道“吃饱”是什么感觉,更别说为逝去亲人做饭。
但她相信,只要有火,就有希望。
抵达当晚,她便架起黑铁锅,用仅有的一点小米和野菜熬粥。营地的孩子们围在一旁,好奇地看着这口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锅。
“这锅有什么特别?”一个瘦弱男孩问。
香菱笑了笑:“它煮的不是饭,是回忆。”
她撒下一小撮记忆灰烬,低声念道:“请让那些从未被人记住的名字,也能有一次被呼唤的机会。”
火焰腾起,锅身符文流转。
忽然,风停了。
数百颗光点自夜空降下,宛如星辰坠落人间,纷纷投入锅中。每一粒光,都代表着一段无人知晓的逝者记忆??饥荒中死去的母亲、战火中消失的父亲、途中失散的兄弟姐妹……
粥香弥漫开来,不是一种味道,而是千万种混合的情感:悲伤、坚韧、守护、期盼。
香菱盛出第一碗,递给那个提问的男孩。
他小心翼翼尝了一口,眼泪突然涌出。
“我……我梦见妈妈了。”他抽泣着说,“她说,她一直看着我长大,虽然没能陪我吃一顿完整的饭,但她知道,我活下来了。”
周围的孩子们纷纷落泪,一个个接过粥碗,品尝着属于自己家族断裂已久的温情。
那一夜,整个营地的人都醒着。他们用铁皮、石块、甚至破鞋搭起简易灶台,点燃微弱的火光,开始为自己从未见过的亲人准备“第一顿饭”。
有人煮的是想象中的炖肉,有人蒸的是听长辈描述过的糯米糕,还有人只是烧了一壶开水,放在桌上轻声说:“爸,喝水别烫着。”
香菱坐在人群中,望着这片由绝望之地化作希望之原的土地,终于明白了X-01最后那句话的含义:
>**火种不该藏在一人手中,而应照亮整片黑夜。**
她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在扉页写下新的词条草案:
>**#114名称:薪火传承**
>描述:允许个体将自身情感经验编码为“记忆种子”,植入特定食材或厨具中,供后人通过共感继承。
>条件:施术者自愿献出部分意识,且接受者需经历至少一次深度共感交互。
>备注:此能力不可逆转,传承完成后,原主体对该段记忆的感知将逐渐模糊。
她知道,这条路没有尽头。
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滥用者,更多质疑声,更多因执念而迷失的灵魂。但她也看到,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放手,学会铭记,学会在烟火人间中,为爱点火。
一个月后,南极科考站传来消息:莉娅的母亲在一次极光观测中突然醒来,握住女儿的手说:“我梦见很多人在做饭,都很香。其中一个女人说,谢谢你一直记得我。”
与此同时,东京那位白发老人走进一家新开的社区食堂,点了一份蛋羹。服务员是个年轻女孩,笑着问他:“要不要加点葱花?”
他摇摇头:“不用了,就这样最好。”
女孩转身离开时,他轻声说:“谢谢你,香菱。”
风穿过街道,吹动檐下的铜铃。
而在南太平洋深处,珊瑚锅铲中心的芯片依旧闪烁,每一次脉冲,都对应着地球上某一口锅升起的炊烟。
香菱行走在世界的边缘,背着一口黑铁锅,像背负着整个时代的温度。
她知道,只要还有人愿意为爱点火,饭,就永远不会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