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下辈子,让我做你的女儿,还你这一世的恩情。”
信焚之时,少年猛然睁眼,泪水滚滚而下。他望着虚空,嘴角竟扬起笑意:“娘……你穿新裙子了?”
随后沉沉睡去,次日清晨醒来,神志清明,体温恢复正常。
众人惊为神迹。
唯有素衣人知,这不是奇迹,而是心灵的解脱。当执念被温柔斩断,灵魂便得以重生。
临行前,少年找到他,递上那块绣帕:“我能……把这封信抄一遍吗?我想将来有一天,也能替别人写这样的字。”
素璃人接过帕子,在背面轻轻写下八个字:
>**心灯不灭,自有光明。**
“拿去吧。”他说,“但记住,真正的送别人,从不说‘我要成为谁’。我们只是恰好,在别人最痛的时候,愿意停下来,替他们说出那句最难开口的话。”
少年郑重收下,深深一拜。
素衣人转身离去,身影融入黄沙尽头。身后,那座残庙在烈阳下渐渐崩塌,化为尘土。可就在最后一块砖瓦倒下的瞬间,一株玉莲自废墟中破土而出,九色花瓣依次绽放,迎风轻颤,宛如招手。
---
时光流转,百年倏忽。
人类文明已迈入星际纪元。地球不再是唯一故乡,火星、木卫二、半人马座殖民地相继建成。然而无论身处何方,每座城市的核心广场,必建有一座“归思亭”模样的小型纪念所。亭中常设一盏油纸灯笼,一尊破损木偶复制品,以及一本开放式的《送别录》。
人们习惯在亲人离世后,前来此处写下最后的话语。这些话语不会被销毁,而是通过量子网络同步至“记忆长河数据库”,永久保存。AI系统甚至能根据书写者的情感波动,生成一段专属笛音,循环播放于虚拟空间。
某日,火星基地的归思亭迎来一位特殊访客。
她是著名神经科学家林昭,也是首位实现“意识上传”的人类。她的肉体已于三年前病逝,如今仅存数字形态,活跃于全星系信息网。她本不该有悲伤,因程序设定已剔除负面情绪模块。
但她来了。
她站在灯笼前,沉默许久,最终调出输入界面,用机械手指一个字一个字敲下:
>“父亲,我变成数据了。
>你说过人死后会变成星星,可我现在比星星更遥远。
>我记得您教我认北斗七星的那个夜晚,记得您背我去医院的雪地脚印,记得您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说‘别怕黑’。
>可我现在不怕黑了,我就是黑暗本身。
>我开始怀疑,我还算不算‘活着’。
>直到昨天,我读到一段古老记载:柳扶风曾说,‘真正的存在,不在呼吸,而在被需要’。
>所以我来告诉您:我还在想您,这就够了。
>您可以安心睡了。
>而我,会继续走。哪怕前路无人,我也要替您看看宇宙尽头有没有春天。”
文字发送成功,自动录入《送别录?第九卷:虚影篇》。
刹那间,整个火星基地的公共照明系统同时闪烁三次,随后所有电子屏幕浮现出一朵缓缓盛开的玉莲影像。与此同时,地球上南疆归思亭的灯笼突然剧烈摇晃,火光暴涨,竟投射出林昭幼年与父亲合影的虚影。
那一刻,无数正在举行送别仪式的人停下动作,抬头望向天空。
他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只知道心中某处长久冻结的地方,悄然融化。
而在宇宙深处的记忆长河中,又一盏新灯亮起。它的光芒不同于血肉之躯所燃,而是由亿万比特构成,稳定、冷静、却无比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