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内阁把决定做出来以后,张科、徐学和张学颜就各自回部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。
护送大批监生和生员北上,需要的动员和点名,那都是礼部的事儿,运输的马车和护送的兵丁,则是兵部的差事儿,户部则是继续向密云和大同补充粮草。
虽然冬季运输不便,但即便再难,这些事儿也得做下去。
而魏广德带着内阁几人一起前往乾清宫,禀报大同之事。
皇帝可以不管这些事儿,但是不能不知道这些事儿,朝廷的运转是交给内阁负责,但是也不能在大事上有丁点欺瞒。
而在倭国,各大名的军事调动也在紧锣密鼓进行,招募的卒轻和承诺的火炮,也在快速就位。
即便因为天气原因,实际进展比计划略微晚上几天,但是在京都以西,大量倭军已经开始集结。
同时,九州岛和四国岛东北方向,两个离岛的大名也集结了几乎全部的兵力,做出一副要渡海作战的架势,似乎准备三面一起行动,围攻本州岛西部驻扎的明军。
不过,戚继光作为这次东征军总兵官,却是丝毫没有将这两地兵马放在眼里。
不到十万人而已,关键中间隔着濑户内海,这些兵马,也得能登上本州岛才有用。
大明南海水师主力,几十艘炮船已经封锁了海峡和濑户内海,如果这样还能让倭寇登陆本州岛,那就是他找俞大猷的麻烦了。
明军主力,依旧放在中国东部防线上,而已已经强征大量倭人修筑堡垒。
倭人自己建的城,在明军看来都差点意思,或许是因为倭人身高问题,在明军人均身高一米七的情况下,倭人的建筑是按照倭人人均身高不到一米五设计的,比如城墙的垛口就得提高。
城外的壕沟,也是得继续挖深一些。
这段时间,是石见银矿几乎全部停产,矿工被组织起来修建明军防线。
有城堡就抢修城堡,按照大明的规制改,没有成本的重要隘口,则是直接发动倭国工人抢修城堡。
戚继光可是不打什么消耗战的,利用倭人调兵遣将的时期,加强明军的防御工事,他已经做到最好。
许多地方,他都亲自带人过去看过,才确定位置。
这里,毕竟就是以后大明和倭国的分界线,以后在这里立碑,也会写明界碑以西入大明领土,以东归倭国所有。
他不是没关注过关西地区,那里的平原更加肥沃,可是他没那么多兵力,除非大明能直接给他调二十万大军过来,横推本州岛,直接把关东和关西平原都拿下也可以尝试下。
明军有条不紊的布置防线,因为锦衣卫那边已经递了消息,他们会想方设法为明军争取更多的时间。
具体内容,戚继光没有询问详情,但想来不过就是两点,一是粮草,二是火药。
他收到锦衣卫递来的情报时,就猜到他们准备做的是什么。
四十万大军的粮草,要想一次性销毁,很难,太多了。
但是如果是倭寇重要的火药库,那结果就不同了,只要一点点火星,就能把他们全送上天。
正如戚继光猜测的那样,锦衣卫确实打算偷袭倭国京都城外的军火库,那里是倭国各大名凑出来的火药。
虽然不是他们的全部,但确实所有大名都把手里的库存捐献出大部分。
此次倭国可不止是二百多门火炮那么简单,四十多万大军,其中铁炮和大筒,就有四、五万门,几乎把倭国全部的火器都调到近畿。
京都城内一处普通宅院里,几个人正在屋里小声的交谈。
“大人,人都安插进去了,只是这次一旦行动,他们怕是很难出来。”
一个身材矮小的汉子小声禀报道。
“那是他们的命,如果延时引信点燃前出不来,也只能怨自己跑得太慢了。
这不需要你去为他们考虑的事儿,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工具,还有外面接应的人手。
那些人,都安置好了吗?”
老者眉目低垂,没有看面前的人,只是淡淡开口问道。
旁边一人已经抱拳道:“回大人,已经安排好了,二十多人,准备了三十匹快马,只要他们出来,马上可以南下,走水路西撤。
水师会有船队接应他们。”
“听到了吗?他们撤退的路线已经规划好,他们不是全无退路,只要在爆炸前跑出来。
那么多延时引信,就算倭寇发现不对,进入仓库搜查,你以为他们能把那么多引信都找出来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