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皮小说网

皮皮小说网>魏晋不服周 > 第231章 请客斩首(第1页)

第231章 请客斩首(第1页)

第二天一大早,石守信就和?正在都督府书房里面下棋。

不是下围棋,而是下五子棋。

“这五子棋啊,和平日里我们经常手谈的玩法不同,讲究一个‘先行必胜’。

?参军刚刚与石某对弈十局,但凡我。。。

暴雨过后,终南山的泥流渐渐退去,但那些嵌在泥土中的铭文板却如种子般深埋入地。长安城外三十里,一个放牛的老汉在溪边拾起一块半融的陶片,上面刻着“薛氏三娘,贞观九年率村妇筑堤防洪,功成不受赏”。他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,忽然蹲下身,在河滩上用树枝一笔一划写下同样的句子。

“我爹不识字,我爷也不识。”他喃喃道,“可我知道,这事得有人记。”

消息像野火燎原。不到半月,十七州皆有异象:洛阳坊间巷口,夜间浮现涂墙诗??“赵五姐,永徽六年教坊编舞百出,谱录焚于礼部”;扬州码头,渔妇们将名字缝进帆布夹层,随船远航;凉州古道旁,商旅自发堆起石堆,每块石头下压一张纸条,写着一位无碑之人的生平。

而最令人惊惧的,是那些“夜语灯”开始显灵。

每逢月圆,城中废弃的灯柱便自行亮起,幽蓝光芒中浮现出模糊人影。建康旧城的一根铁灯杆前,有个盲童被祖母牵着手路过,忽听空中传来女子低语:“我是沈清漪,开元二十三年主持铸钟,声传三百里,后以‘阴气扰阳’罪囚死。”孩子猛地抬头:“阿婆,谁在说话?”老妇浑身颤抖??那是她母亲的名字,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。

与此同时,裴渊藏身之地已非人间。

他在太行山腹凿出一座地下祭殿,四壁挂满铜镜,每一面都映出不同年代的自己:青年时执笔修史,中年时焚书定谱,晚年则披玄袍立于高台,接受万民跪拜。可如今,这些影像开始扭曲。某夜,所有镜子突然齐声尖叫,画面碎裂,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双眼睛??牧羊女、织工、医者、船娘……她们静静凝视着他,无声控诉。

“不可能!”他砸碎第七面镜,“我已经杀了九个!断了血脉!毁了记录!”

身后阴影里走出一人,面容枯槁,竟是曾被认为死于净业别院的前静默序列执事。“大人,您忘了,”那人沙哑开口,“我们不是靠文字活下来的。我们是靠**记住彼此**活下来的。”

裴渊猛然转身,抽出腰间短刃刺去,却被对方轻易握住手腕。那人的手背上有一道旧疤,形如蝶翼。“您还记得这个吗?这是您亲手烙下的标记,说‘凡违令者,皆为逆种’。”他冷笑,“可我现在告诉你??我母亲叫李芸娘,她是第一个拒绝誊写假谱的人。她在井底用指甲写了三年名字,直到手指烂尽。”

话音未落,整座密室剧烈震颤。地面裂开,一道光柱自地心冲天而起,直贯云霄。那是第九体临终前启动的最终程序??“共审回响”,它不依赖任何现存网络,而是唤醒沉睡在大地深处的记忆共振。

一夜之间,全国九百三十六处古井同时泛红。打水之人从桶底捞出湿透的布条,上面墨迹清晰:“王氏绣姑,元和五年救瘟疫孩童十七人,死后不得入祠”;“郑七妹,大历七年发明双铧犁,匠籍无名”……更有甚者,在洛阳东市一口废井中,竟升起一面完整的铜牌,正面镌刻《顺女规》,背面却是密密麻麻的小字,全是被抹去的真名与事迹。

朝廷震怒。宰相亲赴太庙请旨,欲调十万军卒掘山焚井,彻底清除“妖言”。然而当仪仗抵达时,却发现太庙大门紧闭,门缝间渗出殷红液体,腥气扑鼻。守卫强行破门,只见满殿牌位倒伏,唯有那块写着“魏?阿?”的灵位悬浮半空,缓缓旋转。

“烧了它!”宰相怒吼。

火焰腾起瞬间,梁上骤然滴血,汇成一行大字:

>“你焚不尽千万口耳相传的母亲。”

火势戛然而止,仿佛被无形之手掐灭。

同一时刻,敦煌言壁再度震动。第七列原本只余最后一个空格,此刻却从中断裂,新生出一条横向延伸的裂缝。迦陵手持玉笛站在壁前,萨珊与新昭并肩而立。三人对视一眼,同时抬手抚向石面。

刹那间,整座山脉发出龙吟般的轰鸣。

裂缝中浮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:不再是单一姓名,而是一幅流动长卷。画中女子行走于不同时代??汉代女官执简疾书,唐代女尼抄经千卷,宋代农妇改良稻种,明代绣娘创制苏锦……她们的身影交错重叠,最终汇聚成一句贯穿天地的宣言:

>**“我们未曾缺席,只是你们选择不见。”**

这道讯息不仅显现于敦煌,更同步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古老遗迹之上。长安城墙砖缝里钻出藤蔓,叶脉竟组成文字;泰山石刻夜间发光,新增“某氏某人,某某年修路百丈”;就连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岩画旁,也浮现出蒙文小字:“呼延阏氏,率部南迁途中产子,以血涂旗,誓不亡族。”

民间沸腾。百姓不再等待官方认可,纷纷自设“无碑祠”。或以家堂供奉先妣,或集资立碑于野,更有村落将历代女性劳作成果编成歌谣,代代传唱。交州一带兴起“织名布”风俗??妇女在出嫁前亲手织就一方素绢,上绣自己与母系三代女性之名,死后裹身下葬。

而在这一切背后,灯网残余节点仍在默默运作。

一名流浪儿在扬州垃圾堆翻找食物时,捡到半截烧焦的竹管。他好奇吹响,竟发出一段旋律。附近茶肆里的盲琴师闻声变色,立刻掏出随身携带的陶铃应和。两音相撞,空中竟浮现一幅虚影:少女端坐织机前,一边纺线一边低声吟诵家谱。

“这是……《唤名谣》的变调!”老琴师热泪盈眶,“有人还在传递!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