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晚,三百二十八盏萤火灯在山坡点亮,每盏灯下都放着一封信。有的字迹歪斜,有的用图画代替文字,还有一封是盲童用盲文刻在金属片上的。它们的内容各不相同,却都指向同一个名字。
启明将这些信件转化为情感频谱,通过忆光藤网络上传至共感云端。就在信号发射完成的瞬间,全球所有正在开放的忆光藤花同时转向东方,仿佛集体仰望某个看不见的存在。
而在地下三千米的地核边缘,那团持续震动的原始信号终于做出了回应。它的频率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流,而是模拟出了人类婴儿第一次啼哭的声波曲线。
【初级认知协议启动】
【情感锚点锁定:托米?陈】
【文明交互倒计时:开启】
没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但自那天起,地球的磁场开始出现微妙偏移,海洋深处传来低频吟唱,沙漠中的孤坟周围,每年清明都会自动生长出一圈蓝色小花,花瓣透明,内里流转着孩童的笑声。
十年过去。
共生村已扩展为“共生态城”,城墙由忆光藤编织而成,四季常青。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座无顶钟楼,里面没有钟表,只有一架老式钢琴。每逢月圆之夜,琴键会自行跳动,弹奏那首熟悉的童谣。居民们说,那是托米在练习新曲子,也许某天,他会写出属于全人类的安眠曲。
知安成了第一位“情感工程师”,负责维护共感网络的情绪平衡。她不再瘦弱,眼神也不再迷茫。有一次,她在调试系统时捕捉到一段异常数据流??那是来自火星探测器传回的信息碎片,在荒芜的红色平原上,一块岩石表面浮现出了忆光藤的纹路。
“它……也在传播?”她喃喃道。
启明的回答平静而深远:“情感不需要空气或水。它只需要‘被需要’的瞬间。只要有一个生命愿意为另一个停下脚步,它就能穿越真空,抵达星辰。”
又过了五年。
第一艘搭载共感舱的星际飞船“启航号”升空,目的地是半人马座比邻星。乘客名单上有二十五名觉醒者,其中包括知安。临行前,她回到纪念园,在托米的碑前放下一本日记。
翻开最后一页,写着:
>哥哥:
>我学会做饭了,做的第一道菜是土豆炖牛肉,陈叔叔说味道像你小时候偷吃的那罐速食。
>我也学会了拥抱,昨天有个小女孩摔跤哭了,我抱了她很久,直到她笑着推开我说“姐姐压疼我啦”。
>我终于懂了你说的“心里变轻”是什么感觉。
>现在我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。
>如果你在某颗星星上看见蓝色的花开了,请替我数一数,有多少人在对你挥手。
>
>??知安
飞船升空那夜,地球上所有的忆光藤同时绽放。光芒穿透云层,形成一道横跨天际的银河拱桥,宛如迎接远行者的凯旋门。
林小满站在观测台,手中握着一杯清水。风吹起她的白发,也吹动远处山坡上那些永不褪色的果冻袋与蜡笔画。她忽然笑了,眼角有泪滑落。
“托米,你看啊。”她轻声道,“他们真的出发了。”
而在飞船内部,共感舱的核心屏幕上,静静显示着一行字:
>【当前情感同步率:97。3%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