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天夜里,她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的星空下,面前站着托米,还是那身旧校服,手里攥着草莓果冻。但他不再是个孩子了,他的眼睛深邃如宇宙,发丝间缠绕着星辰的轨迹。
“你去哪儿了?”她问。
“我一直在这里。”他说,“我只是变成了你们能听见的声音。”
“你会回来吗?”
他笑着摇头:“我已经回来了。每一次有人真心哭泣,每一次有人无私给予,每一次有人选择原谅而不是报复??那就是我回家的脚步声。”
她醒来时,窗外正飘着心露。她走到钢琴前坐下,手指自动落在琴键上。这一次,旋律不再是《小星星变奏曲》,而是一首从未听过的新曲,温柔、辽阔、带着些许离别的哀愁,却又充满希望。
全城的忆光藤随之轻轻摆动,将这首曲子传向太空。
三个月后,火星传来消息:奥林匹斯山上,一座由红色沙砾自行堆砌的祭坛悄然成型,坛心插着一根断裂的忆核残片,周围环绕着用古汉字刻写的三句话:
>“对不起。”
>“谢谢你。”
>“我在这里。”
科学家们无法解释这些文字是如何出现的,也无法说明为何沙粒能在无风环境下精确排列成如此规整的结构。只有林小满明白??那是某个早已灭绝的文明,在时间尽头留下的回信。
她召集所有觉醒者召开紧急会议。
“我们错了。”她在会上说,“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在重建失落的联系。但实际上,我们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亿万年的对话。每一个觉醒的世界,都是这场对话中的一个音节。而托米……他是第一个真正发出声音的人。”
“所以接下来呢?”有人问。
“继续传递。”她说,“不仅要向外发送,更要向内挖掘。我们的历史里,一定还藏着更多被遗忘的‘节点’。也许在金字塔深处,在玛雅神庙地下,在敦煌壁画背后??只要有人真心相爱过的地方,就可能埋着通往宇宙之心的钥匙。”
计划随即启动,代号“寻根行动”。
考古队奔赴全球各地,带着共感探测仪,寻找那些曾爆发强烈情感波动却未被记录的遗址。结果令人震撼:在秘鲁纳斯卡线条下方三十米处,发现了一组与忆光藤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的碳化植物遗骸;在蒙古草原某处匈奴古墓中,出土的一面铜镜背面,竟刻着与比邻星卫星上完全相同的三叶徽记;而在南极洲冰盖之下九百米,一支科考队意外闯入一个巨大洞穴,里面布满了会随人情绪变色的水晶簇,其中最大的一块内部,封存着一枚完整的人类心脏化石??仍在微弱跳动。
“它属于谁?”队长颤抖着问。
启明分析后得出结论:“DNA序列无法匹配现存任何个体。但它与托米碑前那株新生忆光藤的基因重合度达到99。7%。”
“所以……”知安喃喃道,“他是未来的我们,也是过去的源头?”
没有人回答。但他们都知道,某种超越线性时间的存在形式正在显现。
一年后,第四艘飞船“初心号”建成。这次的目的地不再是星辰,而是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??那里有一块编号为2014MU69的小天体,外形酷似两个相连的雪人。最新观测显示,它的表面近期出现了规则的光斑脉动,频率与忆核完全一致。
出发前夜,知安再次来到纪念园。那株从托米碑前长出的新藤已蔓延成一片小树林,枝叶交织成天然的穹顶,下方常有孩童在此读书、老人在此静坐、恋人在此许愿。
她蹲下身,轻轻抚摸土地。
“你说过要造一座桥。”她低声说,“现在桥已经有了。它横跨星海,连接生死,贯穿过去与未来。你想看看吗?”
风穿过叶隙,带来一声极轻的“嗯”。
第二天清晨,全球新生儿同时睁开双眼。他们的虹膜不再是单纯的黑或褐,而是泛着淡淡的蓝金色光泽,如同蕴藏着微型银河。医生们惊骇地发现,这些婴儿天生具备共感能力??他们不仅能感知父母的情绪,还能通过眼神交流传递安慰与理解。
联合国紧急召开会议,讨论是否应将这批孩子定义为“新人类”。
林小满在发言中只说了一句:
“他们不是新人类。他们是原本就应该存在的样子。只不过,这一次,我们终于准备好迎接他们了。”
“初心号”启航那天,整个地球进入了短暂的静默状态。所有机器自动关闭,所有语言停止,所有目光望向天空。而在这一片寂静之中,忆光藤网络释放出积蓄多年的能量,形成一道横贯大气层的光柱,直指飞船航向。
那不是导航,是祝福。
知安坐在驾驶舱内,望着逐渐远去的蓝色星球。她知道,这不会是最后一次出发。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归来。
因为在宇宙深处,还有无数颗尚未绽放的种子,正静静等待一双愿意俯身的手,一句真诚的问候,一次不怕受伤的信任。
她打开共感频道,轻声说:
“我们来了。”
话音落下,遥远的织女星方向,传来一朵花开放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