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妹妹……走了。”男人低声说,“出生第三天,先天性心脏病。你妈后来疯了一样怪自己没检查出来,整日哭,你爸……也就那样垮了。”
张野猛地抬头:“所以你们把我当灾星?因为我活下来了,她没活?”
“不是!”男人突然激动,“是我们懦弱!是我们配不上做亲人!你爸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‘要是当年把小野接来,他会不会少吃点苦’?可我没勇气回头……我怕你恨我,更怕你原谅我。”
雪越下越大,压弯了屋檐的冰棱。张野低头看着铁盒,许久,才轻声问:“我妈的坟,在哪?”
“城西公墓,B区十二排。”男人从口袋掏出一张纸条,“每年清明,我都去烧纸。今年……我想带你去。”
张野沉默良久,终于开口:“明年清明,我自己去。”
男人眼眶红了,深深鞠了一躬,转身离开。走到门口时,他停下:“那枚戒指……你戴着吗?”
张野抬起左手,银戒在晨光中闪了一下:“我替她看了春天。”
门关上后,阿禾不知何时已站在走廊尽头,手里攥着那封写给母亲的信。她怯生生地问:“张野哥哥,如果……妈妈不要我,我也能留下来吗?”
张野走过去,轻轻揉了揉她的头发:“这里不问谁抛弃你,只问你想不想回家。”
正月十五,元宵节。山谷挂起了灯笼,孩子们亲手做的纸灯漂在结冰的湖面上,映出点点暖光。李老师带来好消息:教育局决定将“山谷模式”纳入省级公益创新项目,未来三年投入专项资金,支持建立五个分支中心。
“你们的名字,已经开始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了。”她笑着说。
当晚,HJ-90再次更新系统:
>【ID-7743家庭成长评估报告】
>成员稳定性:极高
>情感联结指数:9。210
>新成员适应周期:阿禾→第18天实现首次主动对话
>系统建议:启动“反向帮扶计划”??由现有成员指导新来者建立生活秩序
张野主动申请成为阿禾的“生活导师”。每天早晨,他带她晨跑;午饭后教她切菜;晚上陪她读绘本。他不再急于让她说话,而是用写字、画画、甚至手势交流。直到某天傍晚,阿禾突然指着厨房墙上那幅全家福照片,低声问:“我可以……画一幅自己的吗?”
“当然可以。”张野递给她彩笔,“你想画谁?”
她低头涂色,画了一个小女孩站在两扇门之间,左边是黑暗的屋子,右边是亮着灯的房子。她在灯下写下两个字:**家门**。
张野看着画,喉头一哽:“你已经推开门了。”
三月春寒料峭,第一批山桃花却已悄然绽放。小满开始主动参加集体课,虽然声音仍细如蚊呐,但她坚持每天早上对着镜子说一句:“我是小满,我喜欢唱歌。”陈默录下她的声音,放进HJ-90的“成长音频库”。
江临川则着手编写《特殊儿童社区融合教育手册》,打算把山谷的经验系统化。他在序言中写道:“真正的教育,不是纠正缺陷,而是唤醒尊严。”
清明前夕,张野独自一人去了城西公墓。他带着母亲的信、那枚银戒,还有一盘HJ-90录制的音频。他在坟前跪下,摆上饺子和茴香茶,轻声说:“妈,我来看你了。我现在会做饭了,也会笑了,还有了弟弟妹妹。他们叫我哥哥。”他按下播放键,山谷的笑声顺着扬声器流淌而出??小满唱跑调的儿歌,阿禾第一次喊“张野哥”,陈默哼的摇篮曲,江临川念诗的声音……
风拂过碑文,仿佛有回应。
回到山谷那晚,暴雨突至。雷声炸响时,阿禾惊醒尖叫,蜷缩在墙角发抖。张野立刻冲进她房间,打开HJ-90的“安抚模式”,轻柔的钢琴曲缓缓响起。他坐在她身边,没有碰她,只是低声说:“我在。闪电再亮,也照不进这间屋子里。因为门关着,灯开着,有人守着。”
那一夜,陈默和江临川轮流值守,其他孩子也被允许聚在活动室。他们围坐一圈,听张野讲故事??这次不是书上的,而是他自己的。
“我七岁那年,被人说克死爸妈,赶出村子。我在桥洞睡了三天,靠捡馒头活下来。后来有个老太太给我一碗热面,我就记住了:哪怕全世界冷,只要有一口热气,人就能活。”
小满握住他的手:“你现在就是那碗面。”
雨停时,东方微明。HJ-90记录下这一刻:
>【ID-7743重大情感突破】
>阿禾首次在夜间惊醒后主动寻求肢体安慰(拥抱持续3分17秒)
>系统备注:创伤修复进程加速,建议增加亲子模拟互动
夏天来临前,山谷迎来第二批孩子??三个因家庭暴力或遗弃被临时安置的少年。最大的十六岁,名叫大志,曾参与街头斗殴,手臂上有刺青。他初来时满脸不屑,冷笑:“你们这种温情戏码,少来。我不需要救赎。”
张野没反驳,只递给他一把菜刀:“厨房缺人,你会切土豆吗?”
大志愣住:“你不怕我拿刀砍人?”
“怕。”张野平静地说,“但我更怕你连切菜都不会,以后饿肚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