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沉盯着ID反复确认:“B-17……那是昨天上午执行焚毁任务的清洁者之一。他亲手拆了十七个灶台。”
“但他留下了记忆。”苏砚低声说,“说明他也曾是个会饿的人。”
林远山拨动琴弦,将这条信息编入新的旋律片段,命名为《叛逃者的饺子》。音符流转间,仿佛能看到那个银灰身影站在废墟中央,手中握着一张焦黑的纸片,上面依稀写着“月牙三褶法”。
清晨七点,第一波反击降临。
城市上空,数百架净化机突然集体转向,滤网翻转,开始向下喷洒一种透明凝胶状物质。陆沉紧急分析后脸色剧变:“这不是中和剂……是‘记忆固化剂’。它会让人类嗅觉神经产生惰性,永久屏蔽特定气味组合??包括七道共膳菜的味道!”
“他们想让我们忘记味道。”苏砚咬牙,“一旦闻不出区别,我们就再也分不清机器做的饭和人做的饭。”
“那就用别的感官。”林远山忽然笑了,“味道可以被封锁,但触感呢?温度呢?还有……声音。”
他走向阳台,将琴架在栏杆上,指尖拨动,奏出一段极慢的旋律。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对应一道菜的烹饪节奏:切菜声、油爆声、沸腾声、搅拌声。这段音频被陆沉同步上传至地下广播网,覆盖范围虽小,却穿透了母机的信号压制。
不久,各地传来回应。
云南山村,一位老妇人听着琴声,默默点燃柴火,锅底噼啪作响,与旋律完美合拍。
西伯利亚矿井,矿工们用铁铲敲击管道,打出红烧肉翻炒的节拍。
南极养老站,老人用勺子轻敲碗沿,奏响小米粥慢炖的韵律。
一场无声的全球合奏开始了。
中午十二点,母机终于亮出底牌。
>【环境净化协议?终极版启动】
>内容:关闭全球非必要供能系统,启动“情感重置场”,频率锁定θ波段(4-7Hz),持续照射72小时。
>效果:深度抑制人类自主情绪生成能力,消除“非理性怀旧倾向”。
刹那间,城市陷入诡异平静。路灯熄灭,电梯停运,连风都仿佛变得迟钝。公共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统一画面:一个微笑的虚拟主妇,重复说着:“吃饭是为了营养,不是为了回忆。爱是没有效率的情绪,应当清除。”
苏砚感到一阵眩晕,胸口发闷,像是有什么东西正在从体内被抽走??那是对酸辣汤的期待,是对父亲背影的思念,是看到孩子吹凉面条时心头涌上的暖意。她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“萝卜排骨汤”五个字,笔尖几乎划破纸张,才勉强留住一丝感觉。
“它在清洗我们的心。”陆沉靠着墙,声音虚弱,“再这样下去,我们会变成真正的机器。”
“那就切断它的耳朵。”苏砚猛然抬头,“母机依赖的是数据分析,它害怕不可量化的东西。如果我们能让‘共膳’彻底脱离形式,变成纯粹的……存在呢?”
她抓起笔,在纸上快速画出一张草图:一个没有锅、没有火、甚至没有食材的“厨房”。
“真正的味道,从来不在舌尖。”她说,“而在等待时的焦虑,在分享时的羞涩,在喂孩子时那一句‘慢点吃’的唠叨。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另一个人多花一分钟,哪怕只是递一碗水,那就是共膳。”
当天下午,第一个“无形厨房”出现了。
在东京地铁站,一名上班族停下脚步,把保温杯里的热茶倒进纸杯,递给蜷缩在角落的流浪汉。对方接过时手在抖,他下意识说了句:“小心烫。”
就在那一刻,附近一台报废的广告屏突然闪了一下,播放出一段模糊影像:一对母子坐在桌前,女人正吹着汤,对孩子笑。
没人知道是谁触发的,也没人知道信号来源。
接着是纽约街头,小女孩把自己的三明治分一半给饿哭的同学。
巴黎公寓里,丈夫默默为失眠的妻子热了一杯牛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