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是掏钱的。
一个无极书院,
现在所有学生加起来超千人,
光是这么多学生吃喝拉撒,就带动不少的消费了。
能在本院读经、书、律、算这几科的,最起码也得是地主之家了,没个年收租五百石以上的中上地主,还供不起一个学生呢。
李家的委培生,基本是不读这个的,读的都是医、牧等技术。
罗三兼著校会的常务理事,他对书院的经济情况比董秀才更了解,据他说,现在书院其实不用校会的资產,光是收学费这些已经足够运转,还有节余了。
学会收租、收息,一直在累积增长。
“如今经学等四科,想入学的学生很多,甚至有不少关东士子,想来求学,”
罗三没学问,但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想来读书,那可以扩大招生,反正他们都是交学费的。
董秀才也不反对扩招,但有个条件,就是每年招生,都得先考。
合格的才能招进来,不能交钱就收,那样影响无极书院的名声。
他希望能招些优秀的士子,这样书院能推荐去科举,也能增加考中科举的概率。
“我看行。”李逸笑著点头。
他最初办无极小学,是想为自己刷点名声,而如今这书院如此壮大,却也是出乎意料了。
现在书院很成功,给他提供了不少名声,也招揽了许多在长安游学的士子在此任教,
一些有名的儒士,或是一些致仕的中小官员,李逸请来,给予优厚待遇,教授学生,
这些士人、儒者、官员,其实也是人脉关係和资源。
他更没想到的是,
这书院现在有这么多学生,还很赚钱学校,看来任何时候都是赚钱的,教育,从来不便宜。
而他坚持的附属技校,这几年也为李家各项產业,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,
这比起传统的学徒伙计模式,要快不少。
“咱们十里八乡,无数人都感激你让他们孩子读书呢。”董秀才感嘆,李逸一直坚持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孩子免费读书,这確实是很得民望。
“其实也不了多少钱。”
毕竟只有十里八乡的孩子才有这资格,而小学总共三年而已,但每年都有升学考试,不合格的是没资格继续读的。
提供吃、住,加上一年一身衣鞋,再加上些学习用品消耗,並没有多少。
但李逸此举,
在十里八乡,甚至在长安城,都是人人称讚的。
毕竟,
普通百姓,衣食都还难温饱的时候,哪有余力供养孩子读书?
哪怕是只读一年,也极难得了。
就算读一年,也能识得不少字,学会点简单的书写算数了,將来却寻个商铺学徒的差事,都要容易的多,
这可比一辈子在地里强很多。
“咱御宿乡现在,是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,民风淳朴,这都是你的教化之功啊。”
李逸道:“仓原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,大家日子过好了,自然民风也就好了。”
当食不果腹,都快饿死的时候,谁又还会在意什么礼仪,甚至连律法都顾不得了,偷、抢,都不会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