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臣听闻,李司空家乡万年御宿乡中,就一直有设立类似的粮仓,听说有村社仓、学会仓、桥会仓等等,
这些社仓、会仓,都是百姓自愿捐粮,自己推举德高望重村民组成理事会管理,
每年新粮入仓,旧粮便借贷出去以获利息,遇灾年賑济社民。
朝廷可以鼓励各地大户牵头,设立社仓,由州县派乡吏监督、审核仓帐。”
他认为,社仓可以管,完全民间百姓自发,官府只派人监督,而不管理,跟义仓粮不相干。
戴胄还提出,
义仓粮按亩徵收,而对於没有田地的商户匠户,也当按户等计算义仓缴纳额徵收。
义仓粮,將成为大唐財政的压舱石,
既备荒年,
也为国家財政兜底,万一国用不足,也可临时挪用一二。
前朝可就是这样乾的。
亩纳两升,
百亩纳两石。
这其实变相的把国家正赋的租,相当於翻了一倍。
口口声声说著轻徭薄赋的皇帝,
却对他们的提议完全赞同。
做了两个多月的皇帝,
心里很清楚,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
以前还有隋朝的一点老底可用,太原备战的物资钱粮,西京东都的府库,但这些仓储也是越用越少。
不能找到新的財源,
朝廷可就要运转不了了。
大唐的地方官没俸禄,只有公廨田、职田租子,
京官虽有禄米和职田,但现在官吏增多,京官的职田却已经往往不够分了,只能直接发粟。
原本职田一亩,能收到六斗,甚至更多的租子。而现在朝廷发粟,一亩职田,只发给两斗粟。
职田租子收入从六七斗到二斗,少了好几倍。
但京官也只有禄米而没有俸钱,如今天下一统,屡有官员上书说京官有禄无俸,禄又少,职田租又降,京师物价又高,难以生活,希望朝廷能够提高官员待遇。
可李世民这个皇帝,也变不出钱粮来。
连朝廷京师百司的办公费用,都还是沿用旧例,给一笔钱帮为公廨本钱,让他们拿这笔钱去放贷收息,用利息来做办公费用、公厨的伙食费等。
以前他统兵征战,只管打仗,后勤粮草这些,无需他过多考虑。
而现在,
打个梁师都,虽然调突厥为主力,但朝廷也要调动一两万的兵马,仅这些兵马调动,就要耗费许多钱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