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的时间,赵煦一直在福宁殿中处理庶政。
近来,他的工作压力开始增加了。
大量的庶政,被从坤宁宫转交到福宁殿。
七月的时候,他每天还只需处理十来件。
进入八月,每日送来的庶政。。。
风在敦煌的沙丘上卷起细尘,像一层薄纱拂过大地。阿禾的身影早已消失于天际,但那枚铜铃仍静卧黑石之上,未响一声。日复一日,黄沙悄然爬过它的边缘,将它半掩,仿佛时间也学会了沉默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,春雨淅沥地敲打着青瓦屋檐。一座不起眼的小院里,灯火彻夜未熄。这里是苏州城外一处私塾旧址,如今被一群年轻学子改造成“传灯堂”。他们不授四书五经,只教人识字、记事、录口述。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,红点密布,每一个都对应着一段被重新拾起的记忆。
这夜,忆生坐在灯下,正用海藻石灰混合液修复一份来自广西的残稿??那是侗寨老人临终前哼唱的歌词抄本。墨迹斑驳,有些字几乎无法辨认。他一边对照录音筒里的老声音,一边轻声念出:“……雪压断桥,官差骑马过寨门……”话音未落,窗外忽有脚步声停驻。
门开处,一位拄拐的老妇立于雨中,浑身湿透,怀中紧抱一只木匣。“我走了七天。”她喘息着说,“这是我丈夫留下的账本。他是嘉靖年间修黄河堤坝的工头,亲眼看见三千民夫饿死在工地,尸首填了塌方的沟壑。他说,若有一天天下太平,一定要把名字说出来。”
忆生接过木匣,指尖触到冰凉的铜锁。打开后,是一叠泛黄纸页,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着人名、籍贯、死亡日期。最后一页附有一张草图:一条蜿蜒长堤,沿线标注了十七个“坑”,旁注小字:“此处埋人三百二十,无碑。”
“您丈夫……后来怎样?”一名女学生低声问。
老妇苦笑:“他写完这本账,就被抓去‘治疯病’,关进官办医馆,三年后死在里面。临死前托人带话给我:‘别烧它,别忘了他们。’”
众人肃然。忆生起身,请她入座,又命人煮姜汤取暖。随后,他取出一张宣纸,提笔写下第一行字:“黄河役难者名录?嘉靖三十六年春工部征调实录。”然后转身对众人道:“今晚不睡。我们把它抄十份,一份寄往泉州述往堂,一份藏进记忆市集的地窖,其余分送各省读书会。”
那一夜,油灯燃尽三盏,十册手抄本终于完成。天明时,十名青年背起行囊,各自踏上远路。其中一人前往武夷山中的隐修书院,那里有一群僧人自发整理明代禁书;另一人北上保定,寻找曾参与万历矿税抗争的家族后裔;还有一支队伍南下雷州半岛,调查清代迁海令造成的村落湮灭。
与此同时,在湖南辰州的一座古庙里,几位盲人正围坐诵经。但他们念的不是佛号,而是《哭坊》传来的亡者名单。这些名字已被编成韵文,便于记忆传唱。一个七十岁的老瞎子嗓音沙哑,却一字不差地背出贵州“哑井”三百七十二名苦力的姓名。他说:“我虽看不见,但我记得。我记得他们的呼吸,就像记得自己心跳。”
忽然,门外传来急促拍门声。进来的是个少年,满脸尘土,怀里抱着一台老旧录音机。“老师!”他气喘吁吁,“刚从湘西赶来的!有个九十岁苗族阿婆,临终前说了整整两天两夜,全是她父亲那一辈被强征修滇缅公路的事!她说,每死一个人,就在树上刻一道痕。现在那些树还在,可没人知道什么意思了!我把她说的全录下来了!”
老瞎子颤抖着手接过磁带,轻轻抚摸机器外壳。“放吧。”他说。
录音响起,苍老的女声混着风雨背景,在空荡庙宇中回荡:
>“……第十三棵树,是我大哥。他拖着病体挖山洞,塌方时用手扒石头救人,指甲全翻了。最后被人拖出来,已经不成形。队长说不能耽误工期,就地埋了,连棺材都没有……
>第二十八棵,是我嫂子。她听说丈夫死了,抱着孩子跳崖。第二天有人看见母子俩挂在刺藤上,血滴在下面新开的野菊上,红得像火……
>我们不敢哭,怕招来监工。只能夜里偷偷去树林,在树皮上划一刀,说一句:‘你活着的时候,我们知道你疼。’”
庙内一片啜泣。一位年轻弟子跪倒在地,哽咽道:“老师,我们要不要也去?把这些故事刻成石碑?”
老瞎子摇头:“石碑会被推倒。但我们的心不会。从今天起,你们每人必须记住一百个名字。记不住,就不准吃饭;记错了,就得重来。我要让这份名单活在我们的喉咙里,一代代传下去。”
数日后,这支盲人诵经队启程巡游。他们不再称自己为“和尚”,而叫“口述守陵人”。沿途村庄纷纷开门迎接,许多人主动献出家藏残卷、祖辈遗言。有人拿出一封民国时期的信,是战地护士写给未婚夫的绝笔:“你说胜利那天要娶我回家。可我现在躺在野战医院,左腿截了,脸也被炸花了。我不怕死,只怕你回来时,没人告诉你我曾那么爱你。”
还有人交出一本小学课本,夹页中藏着一张泛黄照片??十几个穿粗布衣的孩子站在校门前,背面写着:“光绪三十一年,云南蒙化县新学堂第一批学生。十年后,十一人死于瘴气,一人饿死,一人被当作乱党枪决。仅余一人活至解放。”
这些材料都被一一录入磁带,编号归档。盲人们发明了一种凸点记谱法,将重要语句转化为触觉符号,刻在竹片上,供后来者触摸学习。他们宣称:“眼睛会骗人,权力会篡改图像,但手指摸到的温度,是真的。”
而在北方,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。
北京城郊某档案馆地下库房,深夜仍有灯光闪烁。几名历史系教师秘密组织“影抄计划”,利用复印机与微型相机,偷拍官方封存的敏感文献。他们发现,在康熙朝《户部奏销档》中,竟有大量关于圈地运动的记录被人为撕毁。而在乾隆年间军机处密折里,则多次提及“销毁民间野史”之事,甚至列出具体书目与藏书人家族名单。
最令人震惊的,是一份雍正七年刑部批文:
>“查苏松一带士人结社讲史,妄议先朝,煽动民心。着即查封‘崇文书院’,所有师生押解京师审讯。书院藏书六千八百卷,尽数焚毁。其地改建关帝庙,永镇文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