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皮小说网

皮皮小说网>我在现代留过学 >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金融渗透(第2页)

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金融渗透(第2页)

一名女教师看着这份文件,泪流满面。她是苏州人,祖父曾在崇文书院任教,1952年因“传播封建思想”被批斗致死。她从未想过,家族悲剧竟与三百年前的同一地点、同一命运遥相呼应。

“这不是过去。”她喃喃道,“这是轮回。”

团队决定冒险发布这批资料。他们将内容缩印成极小字体,印在日历背面、香烟盒内衬、中药包装纸上,通过邮局、菜市场、茶馆悄悄流传。更有大胆者将其改编为评弹唱词,在街头演出:

>“清风吹,书楼空,

>万卷诗书化火龙。

>老夫子跪地求一纸,

>只想留下祖宗功。

>官说:尔等文字太锋利,

>易伤盛世太平梦。

>火起时,谁见圣人垂泪?

>只闻鼓乐庆新宫。”

此曲一出,轰动京津。短短半月,竟有上百个民间剧团争相排演。官方起初欲加禁止,却发现歌词并无直接攻击之语,只得默许。更讽刺的是,某电视台竟将其选为“传统文化推广节目”,在黄金时段播出。

消息传到南方,忆生听后久久无言。他明白,这场记忆之战,已从边缘走向中心,从悲鸣变为回响。

这一年中秋,全国三十六个城市同时举行“月光朗读会”。人们聚集在广场、河岸、山顶,手持蜡烛,轮流诵读那些从未进入正史的名字与故事。泉州的海边,数百渔民驾船出港,每艘船上挂起一盏灯笼,写着一个“哑井”矿工的名字;成都的宽窄巷子,孩子们穿着明末流民服饰,表演祖先逃荒的情景剧;西安的城墙之上,百人合唱一首新编民谣:

>“长安月下人如霜,

>谁记当年筑城郎?

>手掌磨穿砖缝里,

>饭团冻硬咽北方。

>家书未寄身先死,

>妻儿卖作他人娘。

>若问此城何颜色?

>血染青砖三十年。”

而在东北长白山深处,一支由知青后代组成的考察队,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“遗忘谷”。据当地猎人口述,伪满时期曾有数千抗日志士被集体囚禁于此,最终全部饿死或冻毙。山谷入口被巨石封锁,多年无人敢近。考察队费尽周折移开石堆,深入洞穴,竟发现岩壁上刻满了名字与遗言:

>“李大山,吉林榆树人,死前只想喝一口热水。”

>“王秀英,哈尔滨女师学生,十九岁,愿中国女孩永远自由读书。”

>“张铁锤,矿工,临终高呼:共产党万岁!新中国万岁!”

他们含泪拓下所有文字,并采集洞中泥土样本带回研究。其中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们以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。可此刻我才懂,真正的历史,是失败者用生命刻下的刻痕。它们不会发光,但只要你俯身去看,就会被灼伤。”

当这份报告公之于众,举国震动。教育部迫于压力,首次允许中学历史课本增补“非官方叙事”章节。虽然篇幅有限,且措辞谨慎,但终究打破了“唯一正确史观”的垄断。一些教师开始自发拓展教学内容,带领学生走访老兵、查阅家谱、收集口述史。有位北京重点中学的老师,甚至组织全班同学给一百位已故亲人写信,然后集体邮寄到“中国记忆基金会”设立的虚拟纪念馆。

阿禾依旧没有出现。

有人说他在青海湖畔教牧民孩子识字;有人说他出现在云南边境,协助少数民族翻译濒危语言的手稿;还有人坚称,在西藏某偏远寺庙的壁画修复现场,见过一位白发老人默默描摹千年之前的供养人题名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