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归墟盘古大陆除了最深处靠近北极区域的大片莽荒之地外,人类居住的区域已经被大周王朝占据。”
“诸派在官方的支援下,成功将大部分武林同道接回,但是因为运输能力有限,两只舰队只带回了十万普通百姓。”。。。
沙……沙……沙……
那声音在风里飘着,像一条看不见的线,串起所有未曾言说的温柔。苏念站在石碑前没有动,火盆中的灰烬已冷却,只剩一圈淡淡的焦痕,如同大地愈合后的伤疤。她知道,那些信并没有真正消失??它们化作了某种更轻的东西,浮在空气里,藏进雨滴中,落在某个孩子清晨睁开的眼睛上。
她缓缓蹲下,指尖触碰石碑底部新浮现的符文边缘。那道旋转的光柱依旧清晰,七个人影静立如誓,扫帚斜指天际,仿佛不是在清扫尘埃,而是在书写一种古老的契约:**人心若净,天地自明**。
手机再次震动。
是晓尘的消息,只有两个字:
>“回程。”
苏念站起身,望向海平线。东方微白,晨雾未散,远处渔船已开始出港,引擎声低沉而有序,像是这片土地缓慢却坚定的心跳。她深吸一口咸湿的空气,转身离开石碑,脚步比来时轻了许多。
归尘志愿船停靠在北方港口已有五日。灯塔重燃后,三人并未立即返航,而是留在岛上协助当地渔民修复因风暴损毁的通讯系统。那座孤岛原本人烟稀少,只有一位年迈守塔人常年驻守,如今却成了归尘者口中的“光之源”。每日都有小型船只从周边岛屿驶来,带来补给、书信与孩童手绘的图画。一张卡片被钉在灯塔门旁,上面用稚嫩笔迹写着:“我妈妈说,只要灯还亮,爸爸就能找到回家的路。”
陈素芬坐在灯塔底层的小屋里,一针一线缝补着她的旧邮包。布料早已磨得发薄,边角多处打过补丁,但她仍不肯换新的。“这包送走过三百二十七封信,”她对苏念说,“其中有十六封,是我这辈子最后悔没亲手送达的。”她顿了顿,声音很轻,“有一封,是写给林北的。”
苏念心头一震。
“那是他离开小镇前一个月,”陈素芬继续道,“一个女人来找我,怀里抱着个襁褓。她说她是林北的妻子,孩子刚满月。她不想打扰他修行,只求我把一封信交给他,哪怕十年后、二十年后也好。可我没做到。那封信在我抽屉里躺了整整三年,直到一场大火烧毁了老邮局……连同那封信一起。”
屋里很静,只有针穿过布料的细微声响。
“我一直觉得,林北之所以选择走这条路,是因为他早知道自己留不住什么。”陈素芬抬起头,目光平静如水,“但他错了。有些人活着的方式,就是让人永远无法忘记。就像你现在做的这些事,你以为没人看见?其实早就有人替你记下了。”
苏念低头看着自己的手??掌心有茧,指节略粗,那是多年抄录、搬运、清扫留下的痕迹。她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见林北的情景:他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扫地,动作缓慢却不迟疑,每一下都像在抚慰土地的伤口。那时她问他:“你为什么要在这里?”
林北没有抬头,只说了一句:“因为有人忘了回来,我就得多扫一遍。”
如今她终于明白,那不只是打扫,而是一种等待,一种承诺,一种对抗遗忘的方式。
三天后,她们启程南归。
海上风平浪静,阳光洒在甲板上,泛起粼粼波光。晓尘依旧赤脚行走于各处,帮船员整理缆绳、擦拭舷窗。她话不多,但每一个眼神、每一次伸手,都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安定力量。傍晚时分,她独自登上船尾,面向落日盘膝而坐,双手轻轻搭在膝上,闭目凝神。
苏念悄悄走近,在她身旁坐下。
“你在听什么?”她问。
晓尘嘴角微扬:“听海在扫地。”
苏念怔住。
“你看,”晓尘抬手指向远方,“每一波浪涌上来,又退下去,是不是像极了扫帚划过地面?潮水带走了垃圾、腐叶、死鱼,也带走了人们的叹息和眼泪。它不说话,但从没停止工作。这就是最原始的归尘??让一切回归本初。”
苏念望着起伏的海面,忽然笑了:“所以你说的‘扫’,从来就不只是扫地?”
“当然不是。”晓尘睁开眼,眸子清澈如镜,“扫,是一种姿态。低头,是为了看得更清楚;重复,是为了不让记忆断流;坚持,是因为相信微小也能照亮黑暗。我们扫的从来都不是灰尘,而是人心里的蒙蔽。”
夜幕降临,星辰渐次点亮苍穹。
那一晚,苏念梦见了林北。
梦中的他站在一片无垠的旷野上,身后是一排排低矮的屋舍,屋顶飘着炊烟,墙根下开满了忆尘草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衣,手里握着一把竹帚,正一下一下清扫门前的小径。风吹起他的衣角,也吹动远处孩子们朗读的声音,断续传来:
>“今日晴,宜倾听,忌怨恨。”